核磁共振碳谱13C——去耦技术
核磁共振碳谱13C——去耦技术
在上期的内容中,我们提到了核磁共振碳谱的去耦技术,今天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核磁碳谱中常用的几种去耦技术及其应用。
1、 质子宽带去耦(BBD)
又叫全氢去耦(COM)或噪音去耦谱。基本原理就是使用强射频场覆盖所有质子的共振频率,消除¹H对¹³C的耦合作用,使每个碳原子呈现单峰。
特点:使谱图简化,仅显示单峰,便于归属化学位移。(见下图)
用途:常规碳谱测定,快速判断碳原子种类及化学环境。
2、 质子选择性去耦(SEL)
原理:针对特定已知归属的质子进行选择性去耦,消除其对相连碳的耦合。
特点:谱图中特定碳信号变为单峰,便于定位特定结构片段。
用途:复杂分子中特定位置的归属验证。
如下图中,若要分别确定糠醛中3位碳和4位碳的归属,可以分别照射3位及4位质子,则3位碳及4位碳的二重峰将分别成为单峰,于是就可确定信号归属。
3、 偏共振去耦
原理:调整去耦频率偏离质子共振区,仅保留直接相连C-H的耦合。
特点:保留部分裂分信息,可区分CH₃、CH₂、CH等类型(如CH显示四重峰,CH₂显示三重峰等,见下图)。
用途:辅助判断碳原子连接的氢数目,用于结构解析。
4、 DEPT谱
原理:DEPT脉冲序列的显著特征是质子的脉冲角度(θ)是可改变的。通过对不同碳核的不同调控,使得其在图中的相位和强度不同。
特点:若θ=45°,除季碳(不出峰)外,所以碳核都出正峰。
若θ=90°,只出现CH峰,其它信号消失;
若θ=135°,CH3和CH为正峰,CH2为负峰,季碳信号消失。
用途:快速区分碳原子类型,尤其适用于复杂分子。
5、 多核同时去耦
原理:同时对多种核(如¹H和³¹P)去耦,消除多重耦合影响。
特点:适用于含杂原子(如³¹P、¹⁹F)的化合物,避免杂核耦合导致的谱图复杂化。
总结:在实际应用中,通过合理选择去耦方法,可显著提升碳谱的解析效率和准确性。
参考文献:[1] 孟令芝等. 有机波谱分析[M]. 武汉: 武汉大学出版社, 2016